通发导航_共产党员网
返回联盟首页 | 共产党员网

欢迎访问榆林党建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 >> 要闻快递 >> 正文
塞上天地宽 骏马好驰骋!榆林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综述
来源:榆林日报发表时间:2022-09-21 11:22点击量:2
塞上,百里榆溪纵贯南北,千年凌霄雄览古今;榆林,济济人才尽展其能,创新活力竞相迸发。
近年来,榆林市委、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,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,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,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不动摇,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聚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平台,全方位“外引内育”用好人才,用心用情营造良好人才环境,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逐步显现,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。
——人才资源数量质量大幅提升。全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9.3万人,其中在农业、医疗、教育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、技能人才总量超过8.8万人,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院士16名、“西部之光”访问学者8名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3名、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6名、省“三五人才工程”人员43名、“一五二人才”专家386名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415名。
——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更加丰富。布局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、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,高等院校4所,高新企业32家,科研机构101家,国家级技术检验机构1个、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、市级重点实验室31个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。
——人才赋能转型发展作用愈发明显。最高投入500万元支持重点产业领域引进国家级专家,累计投入人才自主科技创新项目奖补等资金5亿余元,高新技术企业户数连续两年增长超54%;2022年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3.6%,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.2%,人才赋能转型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。
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,随着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,榆林正在逐步成为更多人才大有可为、大有作为的热土。

凝心聚力 擘画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蓝图


近年来,榆林全市上下凝聚“人才第一资源”共识,擘画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蓝图,以超常规举措吸引汇聚八方英才。
从政策优化看—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,高标准制定《榆林市“十四五”人才发展规划》,先后出台《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》《榆林市高层次人才(团队)引进办法》《关于加快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强市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意见》等政策办法20余项,从人才引进培养、作用发挥、平台搭建、创业扶持、服务保障等方面形成切实可行、含金量高的激励机制,构建起具有榆林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。
从人才投入看——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经费保障,市县两级每年投入近1亿元人才工作专项经费,实打实地拿出真金白银,让人才的价值得到真正彰显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全市还累计发放专家生活补贴、住房补助3000余万元,对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的团队一次性给予科研资助50万元,“一事一议”解决高端人才住房、医疗、家属安置、子女就学等需求。2021年,又高标准启动建设2万套人才公寓,省运村1144套住房在省十七运后全部转为人才公寓。
从考核权重看——在全省率先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考核,同时将人才工作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共性指标中的比重提高到3%,倒逼政策、任务全面落地落实。
从思想引领看——以开展“解放思想、更新观念”大讨论为突破口,邀请沈荣华、吴江等全国知名专家团队来榆开展两轮人才工作大调研,开办6期“人才大讲堂”,为全市人才事业发展把脉问诊、出谋划策,推动各级各部门转变思想观念,形成人才引领发展的共识。

外引内育 打造以产业聚人才“强磁场”


图片
近年来,榆林坚持“外引”和“内育”并重,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工作协同发力,让人才紧跟产业走、产业依靠人才兴。
将人才链嵌入产业链,榆林围绕能源化工、新材料、装备制造、现代农业等19个重点领域招才引智,已建成2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、29个市级专家工作站,7批次刚性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86名,柔性引进“候鸟专家”1600余名,以刘中民、邵明安、潘复生院士为代表的高精尖专家人才,为榆林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瞄准煤化工产业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方向,突出煤化工产业链对接布局人才链,榆林明确提出“三转三补”引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,配套出台《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规划》《榆林市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》《落实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要求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(榆林)实施方案(2022—2030年)》等专项文件,吸引一大批优秀煤化工人才团队和契合“三化”发展目标的能化企业,围绕能源绿色开发、技术创新孵化、产业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环节,加快重大项目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,推动煤化工向终端拓展,引领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。
聚焦盘活内生动力,榆林擦亮“驼城之光”等人才品牌,多形式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、产业工人、新型职业农民等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培养,选派专业骨干到大院大所跟岗学习,累计培养农业、医疗、教育等专业技术人才2000多人。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合作,采取政府买单、学院培养模式,累计选拔983名农村实用人才,开展为期3年的大专学历教育。创建全国首个“中国职业经理人大学云分院”,建立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榆林培养基地,依托榆林职业经理人协会等第三方服务机构,采取“线上+线下”培育模式,累计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300余人。
榆林还通过开展人才助力民企转型行动,建立民企人才服务中心,连续9年累计为500多家规上企业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2950名,相关工作获评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优秀案例。

创新驱动 依托高能级平台集聚人才


图片
近年来,榆林通过积极引进、布局、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,让人才干事有舞台、成长有空间、事业能出彩。
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。推进秦创原创新资源与榆林创新需求对接,按照“科技研发、中试孵化、人才基地、榆林转化”四大功能定位,形成“一原两地多区”总体思路:围绕“一原”,树起榆林秦创原“大旗”,市县两级成立15个创新促进中心;围绕“两地”,在秦创原总窗口的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(沣东)打造榆林“主中心”,先期入驻榆能集团等单位9个项目;在榆林高新区秦创原大厦建成“副中心”,在孵企业117家。开展秦创原“百日攻坚”行动,与大连化物所、西安交大等省内外2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,在成果转化、人才培养、“飞地”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。
携手中科院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。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,计划连续十年每年投入1.5亿元,用3至5年时间构建由10名院士、20名领军人才、300名硕博士组成的“123”高端人才方阵。目前,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已正式投运,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分院每年联合培养人才规模约200名,榆横示范基地已落地2个中试项目、4个产业化项目,总投资达208亿元。
高标准推进科创新城建设。抓住省十七运在榆举办契机完善科创新城基础设施,已完成投资120余亿元(其中征地拆迁24亿元、项目投资96亿元);积极引进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项目,科创新城创新港、西北大学碳中和学院等一批创新载体落地,引领榆林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城、创新之城、人才之城已具雏形。

典型带动 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


图片
榆林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,培树先进典型,完善保障机制,鼓励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,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其间,榆林启动了100个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评选工作,并从2022年开始,在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龙头企业、科技试验示范站、专家工作站、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、学校和卫生院等服务基层一线的单位中,每年创建评选25个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。建立跟踪管理、动态调整考核机制,对示范点给予经费、技术服务、人才激励、成果应用等方面支持,持续激发各级各类人才下沉基层、引领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
用心用情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


近年来,榆林还坚持“在政治上引领、在事业上支持、在生活上温暖”工作思路,推动形成“尊才、爱才、敬才、用才”的良好社会氛围。
常态化开展“弘扬爱国奋斗精神,建功立业新时代”教育活动,组织优秀人才参加“国情研修”“人才大讲堂”等活动。大力弘扬西迁精神、榆林治沙精神,培树了路生梅等一批矢志爱国奉献的人才典型。建立市级领导“点对点”联系服务专家制度,探索设立政府性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,大力支持优秀人才申报中省人才项目,建立专技人才带薪培训工作机制,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。“一事一议”“一条龙”解决高端人才安居住房、医疗保障、家属安置、子女就学等现实需要,让人才干事创业无后顾之忧。
塞上天地宽,骏马好驰骋。榆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已经开启,正呼唤更多“千里马”竞相奔腾,一起闯出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的“榆林路径”。